首頁 > 健康傳訊 > 傳媒報道
「香港家庭關係及電子科技溝通」新聞發布會

隨着科技進步,越來越多人使用電子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簡稱 ICT)與家人保持接觸和溝通。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與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攜手合作的「愛 + 人:賽馬會和諧社會計劃」(簡稱:賽馬會「愛 + 人」計劃),於2016年1月19日公布有關香港家庭關係及溝通的問卷調查結果,並提倡「優質面對面溝通模式」,鼓勵市民與家庭成員以面對面為主要溝通方式,運用正向語句及行動,向家人表達謝意及讚賞;以及增加家庭相聚時間,並一起進行「零時間運動」,促進家庭健康、快樂及和諧。

是次調查結果來自賽馬會「愛 + 人」計劃「香港家庭及健康資訊問卷調查」及賽馬會「愛 + 人」計劃「全港住戶調查」。

出席是次新聞發布會的講者包括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先生、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講座教授、「愛 + 人」計劃項目首席調查研究員林大慶教授, BBS, JP、哈佛陳曾熙公共衞生學院健康傳訊教授K. Viswanath教授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助理教授王文炳博士。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先生表示,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家人都會選擇以手機的聊天通訊軟件對話,而不作面對面溝通,情況更普及至長者及兒童,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至整個家庭關係。他說:「馬會向來積極推動家庭和諧,因為我們相信和諧社會是建基於和睦的家庭關係。我們希望透過『愛 + 人』計劃,對各個家庭以至整個社會產生正面的影響。」

K. Viswanath教授表示,賽馬會「愛 + 人」計劃的研究項目非常創新及具突破性,能啟發香港家庭的溝通模式與互動,以及如何推動家庭健康、快樂及和諧,對其他透過溝通平台推動家庭健康、快樂及和諧的相關項目發揮指引作用。與此同時,賽馬會「愛 + 人」計劃研究項目所採用的方法,亦為其他國家的同類型研究提供重要的示範作用。

倡「優質面對面溝通模式」 提升家庭和諧

針對傳統的面對面溝通方式與家庭健康、快樂及和諧存在正面關係,林大慶教授表示:「賽馬會『愛 + 人』計劃團隊提倡『優質面對面溝通模式』,鼓勵市民多與家庭成員面對面交談,並運用正向語句及行動向家人表達謝意及讚賞。此外,我們應增加與家人的相處時間,並推介家庭成員一齊進行『零時間運動』,既促進家庭健康、快樂及和諧,也可紓緩因長期低頭用手機和長時間不動帶來的健康問題,一舉兩得。」

調查背景

「香港家庭及健康資訊問卷調查」是由賽馬會「愛 + 人」計劃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進行,並於2013年10月至12月進行,透過隨機方式以電話成功訪問1,502位18歲或以上操粵語的香港居民。「全港住戶調查」是由賽馬會「愛 + 人」計劃委託米奧特資料搜集中心進行,第一期調查於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進行,訪問超過20,279個家庭(共46,001位受訪者)。兩項調查均探討本港家庭溝通方法、家庭活動、家庭關係,以及家庭層面的健康、快樂及和諧等指數。

溝通方法調查結果

  • 本港家庭主要的三種溝通方法:
    • 超過九成(94.8%)受訪者以面對面為常用溝通方法,其次為電話談話(78.1%)及短訊(如WhatsApp及微信)(53.6%)。
  • 女性較常使用短訊:
    • 六成(59.7%)女性受訪者常以短訊進行家庭溝通,較多於男性受訪者(51.7%)。
  • 18-44歲人士比45歲或以上人士較常使用短訊及社交網頁:
    • 短訊:
      18-24歲受訪者為66.7%;     25-34歲受訪者為68.6%
      35-44歲受訪者為70.4%;     45-54歲受訪者為62.6%;
      55-64歲受訪者為43.4%;     65歲或以上受訪者為14.7%。
    • 社交網頁:
      18-24歲受訪者為17.5%;     25-34歲受訪者為30.1%;
      35-44歲受訪者為22.7%;     45-54歲受訪者為15.6%;
      55-64歲受訪者為13.3%;     65歲或以上受訪者為5.3%。

家庭溝通、活動與和諧調查結果

  • 與家人一起活動的時間較多的受訪者,家庭和諧度較高。
  • 面對面溝通與家庭健康、快樂及和諧有正面關係,而電子科技溝通則與家庭健康、快樂及和諧沒有關係。
  • 進行最少10分鐘中等強度體能活動的人士,較多時間與家人溝通。

表情符號行動化

想向家人表達謝意與讚賞,不要傳送短訊表情符號後便什麼都不做。最好將「表情符號行動化」,把表情符號(例如「多謝」、「讚」、「拍手」)轉化為面對面的實際行動,再加上你的正向語句,增進家庭的正向溝通。

正向語句

類別 例子
表達謝意
  • 唔該晒!
  • 辛苦晒!
  • 多謝您(煮的晚餐,好好味)!
表達讚賞
  • 好欣賞您這麼努力!
  • 好欣賞您這優點,發揮得很好!
分享
  • 想告訴您,我今日遇到一個好人‧‧‧
  • 讓我告訴您一件開心事!
  • 回想起一家人一齊(做運動),實在好開心!
  • 我哋一齊去慶祝‧‧‧[小小好事,都要慶祝]
  • 我哋一齊慶祝母親節之後的家庭節!

零時間運動

「零時間運動」是零時間、零金錢及零器材。它是鼓勵全民多做運動的概念,隨時、隨地及任何人也可以進行,並具有「3好」特點:好玩、好易、好快見效,最適合一家人一起進行。「零時間運動」可為家人燃燒能量、加強肌肉、促進心肺功能、紓緩壓力及促進心理健康。

(左起)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高級經理陳載英女士、哈佛陳曾熙公共衞生學院健康傳訊教授K. Viswanath教授、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先生、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講座教授、「愛 + 人」計劃項目首席調查研究員林大慶教授, BBS, JP、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助理教授王文炳博士,及賽馬會「愛 + 人」計劃健康「家」加油社區計劃及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義工梁悅唐先生。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先生為「香港家庭關係及電子科技溝通」新聞發布會致歡迎辭。

(左起)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助理教授王文炳博士、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講座教授、「愛 + 人」計劃項目首席調查研究員林大慶教授, BBS, JP,及哈佛陳曾熙公共衞生學院健康傳訊教授K. Viswanath教授公布問卷調查結果。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講座教授、「愛 + 人」計劃項目首席調查研究員林大慶教授, BBS, JP表示,賽馬會「愛 + 人」計劃提倡「優質面對面溝通模式」。

哈佛陳曾熙公共衞生學院健康傳訊教授K. Viswanath教授指出,賽馬會「愛 + 人」計劃的研究項目能啟發香港家庭的溝通模式與互動,以及如何推動家庭健康、快樂及和諧。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助理教授王文炳博士為調查結果作出總結。

賽馬會「愛 + 人」計劃健康「家」加油社區計劃及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義工梁悅唐先生作經驗分享,他也認同面對面交談是最佳的家庭溝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