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傳訊 > 傳媒報道
香港人及香港家庭快樂指數調查結果公布

賽馬會「愛 + 人」計劃早前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2016香港人及香港家庭快樂指數」,吸引到廣大市民和傳媒的注意。

「2016香港人及香港家庭快樂指數」新聞發布會於2017年5月11日舉行。調查結果發現,香港女性比男性快樂;45歲或以上人士較快樂,而18-24歲的年輕人快樂指數最低;家庭收入越高,快樂指數相對亦越高。

根據調查結果,雖然收入高低可影響快樂指數,惟並非決定性因素。家庭收入在10,000港元至19,999港元間的人士,快樂程度與家庭收入少於10,000港元者相若。由此可見,只要家庭生活和諧,個人快樂程度就較高。

多面對面溝通 增進家庭快樂

總結調查結果,家庭成員如能多面對面、以短訊工具或視像通訊溝通、多一起共進晚餐,以及多分享健康及家庭資訊,個人及家庭之快樂指數均較高。

針對香港男性及年輕人快樂指數較低之現象,家庭可以多關心男性及年輕家庭成員,將有助提升彼此之快樂程度。

全港電話調查 ─ 「香港家庭及健康資訊問卷調查」,是由賽馬會「愛 + 人」計劃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於2016年進行。該調查以隨機抽樣電話訪問方式,成功訪問4,038名本港市民,調查香港人的個人及家庭快樂情況,統計而成「香港人及香港家庭快樂指數」。

提升快樂之良方

在發布會上,專門研究「快樂」的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心理學系教授Sonja Lyubomirsky教授表示,香港的調查結果所顯示出來的快樂指數模式,與西方社會的調查結果相當一致,包括:在人生各階段,女性均比男性快樂;年齡越增長,快樂程度越高;個人收入越高,快樂程度亦越高;家庭成員的支持,特別是重視的人,與快樂程度有正面關係;以及經常參與正向社交活動的人士,快樂程度較高。

Lyubomirsky教授指出,快樂取決於三大因素,分別為佔50%比重的先天性的快樂幅度、佔40%比重的可選擇的活動和思維、及佔10%比重的現實環境和個人際遇。她同時提出四大促進個人快樂的良方,可供香港人參考,包括:

  1. 更積極投入人際關係,特別是在重視的人、家庭成員及摯友身上
  2. 在繁忙的工作日程中,預留時間與朋友及家庭共聚
  3. 加入不同的康體會所、隊伍及團體組織
  4. 與其買更多物質上的東西,不如用於:
    • 學習(例如進修課程、學習班)
    • 社交活動(例如晚餐、音樂會、體育活動)
    • 旅遊
    • 其他人(例如慈善捐贈、買咖啡給朋友等)

新聞發布會的嘉賓及講者包括(左起)Sonja Lyubomirsky教授、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長者、復康、醫療、環保及家庭)陳載英女士,及賽馬會「愛 + 人」計劃項目首席調查研究員林大慶教授。

林大慶教授指出,如家庭成員多親身見面、以短訊或視像通訊溝通,家庭快樂指數較高。

Sonja Lyubomirsky教授表示,香港的調查結果顯示出來的快樂指數模式,與西方社會的調查結果相當一致。

「2016香港人及香港家庭快樂指數」新聞發布會